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与2011年首场“人才大集”同步举行。来自省内多所高校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应往届毕业生代表,一起探讨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梁滨在座谈会上寄语高校毕业生,要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谋生的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就业实习安全问题
“关于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政府应该引起重视,并出面引导解决这个问题。”河北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董兆伟说,“我们学校很多学生毕业之前要去一些单位顶岗实习。由于这些学生仍属在校生,而劳动法对此情况无明确规定,很多企业为了本身的利益,不愿承担安全责任,在签协议时,将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或学生。但为了就业,学校和学生只能同意,一旦出事给学校和学生带来很大麻烦。”董兆伟认为,企业实际上有这部分经费,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引导企业自觉承担起保护实习生的安全问题。
■援助女生、贫困生就业
董兆伟还建议,对女生、贫困生、身体残疾的毕业生等就业弱势群体,以及文科类等就业弱势专业毕业生开展就业援助。他说,女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女生就业率相对较低,而贫困毕业生因家庭社会关系和信息资源相对狭窄,就业也比较困难,包括身体残疾的毕业生,都是就业弱势群体,建议政府关注这一现象并出台针对性措施对他们进行就业援助。
■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
河北经贸大学校长纪良纲表示,“我校坚持每年通过考察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出口,回望入口,再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反馈机制,实现了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通过出口调整入口,根据就业率及时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及时开设热门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同时完善专业管理,建立专业流转机制,实现学科大类培养到专业基础培养,再到专业特色培养的分流。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强化实践教学。强化实习制度,实行四年不断线实习。
河北大学副校长郭健也表示,该校通过出口调整入口,对某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采用了“停招”或“隔年招生”的办法,以实现毕业生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网络平台要统一 现场招聘要专业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海龙表示,目前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工作,各个人才交流机构也有自己的就业信息,全省能够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不论什么人都能看到,这样就能提高效率。“多组织专业性的人才交流会。”王海龙表示,类似昨日的就业市场这样的人才交流会为全省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与用人单位接洽的广泛平台。此外,建议我省按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分时段组织招聘会。
■大学生创业门槛再低些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东威已经有了创业经验。和记者交流时,她诚恳地递上自己的名片,让记者眼前一亮。这位尚未走出校门的创业者和同学们一起成功创办了“悠然瑜伽”培训班,谈起创业,她头头是道。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大学生创业路上的困难,包括资金、场地、注册等方面。她建议政府对大学生创业门槛再降低些,给在校大学生创业注册公司提供优惠政策。
■培养毕业生团队意识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永维表示,当前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社会的认识不够,而且多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意识不够,建议高校加强大学生这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降低对社会的期望值,从基层踏实做起。
■毕业生应具备“三种能力”
“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三种能力。”座谈会上,在听取了高校、企业和毕业生代表的发言后,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就高校毕业生就业讲了自己的看法。“上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培养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梁滨说,当今社会知识技术变革很快,走出大学校园到了工作岗位后还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和难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变革要求,“上了几年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其次,“走出校园到了工作岗位会不断地与他人打交道,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做人能力。”“此外,还要有谋生的能力。”梁滨指出,现在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很大,大浪淘沙,就需要先解决自己的谋生问题,不能光依靠家人和单位来解决问题。如果自己连谋生的问题都解决不好,更别说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