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迫不及待地向用户推出智能分析产品到智能分析设备低调露面,2010年的北京安博会似乎并不热衷于智能分析产品,除了个别厂商如贝尔信、汉王外,展会上很难看到智能分析设备的身影,它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销声匿迹”了。
智能分析在近两年被视频监控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提出来,很多视频监控企业推出了面部识别、车辆识别、人群控制和交通流量控制等解决方案。但从今年开始,厂商对智能分析技术的认识趋于理性,提供的方案开始变得更为务实。
整体来看,简单的智能分析包括移动侦测、遮挡报警等,目前这些功能已在广泛应用;然而,更复杂的智能分析包括行为识别与分析,比如人数统计、人脸识别、丢包、警戒等。以人数统计为例,人的胖瘦、人是站立行走还是爬行、下雪天气等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人数统计的一些干扰因素,因此做到准确统计需要研发极为专业的算法,而目前很多厂商标榜智能视频分析产品的厂商,其对智能分析的应用大多集中在移动侦测、遮挡报警等功能上。
北京文安科技是专门从事智能视频分析的厂家之一,在他们看来,智能视频分析类的产品对应用环境相关性很强。因此,智能视频分析产品一方面要高度可靠,另一方面又要易用。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核心的处理算法一定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对计算处理能力要求会比较高。所以,很多时候不能用编码剩余的CPU计算能力来做视频分析,而盲目地增加性能不佳的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很多时候会拖累客户对原产品的满意度。
“这两年,行业确实对很多智能分析方案进行推广,但效果并不好。”在海思半导体的李强看来,智能分析技术大多是厂商推销产品的噱头。海思半导体目前推出的也只是一些看似简单的智能解决方案,例如,警戒线、逆行、徘徊等周界防范应用和亮度异常、视频噪声、视频缺失以及视频冻结等视频诊断方案。
“智能分析多年来都没有获得很好的突破,因为技术本身还不完善,做出的方案离用户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海康威视胡扬忠说,“我们会根据客户的需求,从编码起步,通过视频分析和模式分析,提供道路关卡的车牌识别等需求量较高的方案。”
应该说,与前几年相比,现在的智能分析市场更冷静、更务实,今年的智能市场主要呈现出两大变化:第一,随着大项目的增多,后台接入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将所有分析工作都压在后台,势必加大后台压力,且在庞杂的信息中进行智能分析,也考验算法难度。因此,智能分析开始由“由后往前”移;第二,目前,大多数行业都有智能分析的需求,为迎合这些需求,智能分析的应用也更多的结合了行业特点。例如高速公路上的逆向行驶分析、鱼眼展开影像技术、适用警务需求的智能搜索与排查、与大楼空调系统配合的人数统计等等。
对于目前智能市场“低迷”的情况,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之一。目前的智能分析行业欠缺一个标准化的概念,各厂商对智能化的定义出入较大。有的厂家认为自己的系统具备了智能化分析的功能,而其他厂家则或许会认为功能太过简单,甚至根本称不上智能化。例如,有些系统只是简单完成了一些视频分析工作,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动智能分析并提取有用的信息功能,象类似“视频移动侦测”“视频丢失”一些最基本的画面检测功能,在一些对安全级别要求不高的监控系统中,能够满足需求,但对于安全级别较高的系统和应用,就远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
另外,也有一些系统虽然可以满足复杂的模式识别、目标跟踪等功能,但是在多变的实际应用环境中的工作状况也可能不甚理想。
目前,智能产品在一些细分市场增长较快,比如交通领域,相关的智能产品开发和应用相对比较成熟,如道路状况分析、车辆统计、车牌识别、逆行、压黄线、违章停车,包括交通状况的监控,以及违法行为的抓拍等,都已有广泛应用。
随着这几年的大力推广和宣传,智能技术已慢慢被最终客户所了解,但客户对于智能分析的期望和应用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客户对智能分析功能的理解,以及对智能功能需求的激增,我们相信智能技术在监控关键环节的应用将是大势所趋。
试想,随着监控数量增多,几十、几百路甚至上千路的视频,靠人眼一天24小时盯着,不现实也不可能。如何快速地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对于用户来说,这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客户迫切希望解决的,这也将成为现在和未来网络摄像机产品的市场角逐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