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目前IPv6面临的困境?记者采访了中兴通讯有线研究院副院长刘庆良,他指出,IPv6商用必须解决好终端、业务、标准、迁移方案四大问题。
IPv6在中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13年的光阴,这期间中国通信业与IPv6的关系经历了萌动、追逐、蜜月、以及冷却等不同的阶段。直到今天,IPv6依然没有走出“象牙塔”,商用部署几乎为零。在IPv4地址已经耗尽的情况下,中国依然没能成为IPv6大国,究其原因,产业链的掣肘以及缺乏合理的商业模式是最为主要的问题。
如何解决目前IPv6面临的困境?记者采访了中兴通讯有线研究院副院长刘庆良,他指出,IPv6商用必须解决好终端、业务、标准、迁移方案四大问题。
IPTV是IPv6部署的最佳切入点
记者:目前贵公司产品是否参加了IPv6认证和互通测试?能否满足大范围组网和应用的需求?
刘庆良:中兴通讯早在2004年就通过了IPV6Ready认证,是国内第一家通过认证的通信设备厂商,我们的网络设备支持最全面的v4、v6过渡技术,包括DS-Lite、NAT444、6RD、IvI、PNET等已知的所有主流过渡技术。因此对于任何一家运营商,不管他们采用的是那种过渡策略,中兴的设备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目前中兴通讯IPv6解决方案已经在南京电信的IPv6试点中进行了很好的验证。该试点从2009年开始,是一个端到端、跨领域的IPv6实验局。其主要承载了IPTV业务,从终端机顶盒,到接入层OLT,到城域汇聚层交换机、BRAS、路由器,再到业务层IPTV服务器,均支持v4、v6双栈。同时在视频业务的网络管理、认证、计费等方面也做了有益尝试,预计今年年内将加载用户。用户将可以在v4、v6两种环境中使用IPTV业务。
目前来看,由于IPTV业务的封闭性,非常适合向IPv6迁移,南京的试点将为中国电信(微博)从v4向v6的过渡提供指导意见。
此外,中兴还参与了中国移动(微博)三个重要地市的IPv6试点;也参与了西欧一些大T运营商的V6迁移计划,已全面完成了IPv6的组网性测试,预计到2012年将实现规模商用。
解决好四大问题
记者:从IPv6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刘庆良:IPv6要实现规模商用还应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终端,目前支持v4、v6双栈的终端非常少,能够支持DS-Lite隧道技术的终端就更少了。在南京电信的项目中,中兴通讯推出了业内首个支持双栈和内置DS-Lite的IPTV终端。此外,中兴还推出了一款支持IPv6的TD终端——U900,为开展基于IPv6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了基础。
其次在业务层面,IPV6业务还非常缺乏,SP和应用提供商缺乏向IPv6过渡的动力。而运营商自身的业务,如IPTV要进行向IPv6的迁移,也要进行相应的系统改造,过程中也可能暴露出认证、计费等相关问题,需要运营商注意解决。
第三,在网络层面,目前业内存在多种v4向v6过渡的技术,究竟选择哪种技术最符合运营商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在运营商内部还存在较多争议。
最后,IPv6标准仍然需要继续完善,比如在认证计费、组播隧道技术、地址分配等方面。中兴通讯在一系列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经验,并提出了一些标准草案,继续完善IPv6技术本身。
运营商应扮演的角色
记者:您认为目前IPv6大范围推广的最大难点是什么?产业链各方应该如何协作?
刘庆良:在向IPv6的演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商业模式。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好的,可以让产业链各方均获益的商业模式出现。
随着IPv4地址的枯竭,运营商最先感受到了压力,他们是向IPv6过渡的最急迫推动者。但是对于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如终端、内容提供商,他们为什么要向IPv6过渡?过渡会带来设备投资、后期维护等一系列成本,过渡后他们能得到什么利益?
从目前国外的模式看,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向IPv6的整体迁移并不现实。而以运营商为主导,辅以政府扶持的推动模式值得深入探讨。利用政府的扶持,运营商可以考虑采用费用补贴,或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式使产业链各方受益,如过渡到IPv6的网站可以得到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来吸引SP向IPv6迁移。
其实从目前来看,中国运营商在IPv6上的步伐还是走得比较快的,但是很多国外运营商也已经认识到了IPv6的重要性,正在加紧部署。国内的运营商不应该等到全球IPv6格局已经成形再开始发力,那将失去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运营商众多的战略方向中,IPv6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因为IP地址资源是未来几乎所有重要业务发展的基础。 |